【云南成人高考】專升本復習資料語文--精講班-風波
風波 五十四 風波 魯迅 一、作家簡介 魯迅(1881.9.25—1936.10.19),我國的一位大文豪,原名周樟壽,后改名為周樹人,字豫山,后又改為豫才,浙江紹興人。魯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,思想家,革命家,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。中國現(xiàn)代文學的奠基人。1902年赴日本留學。1920年起,先后在北京大學,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,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,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,南下到廈門大學、中山大學任教,為抗議國民黨右派發(fā)動“四·一五”反革命事變,憤而辭職。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,1936年10月19日,因積勞成疾,在上海與世長辭。 魯迅一生創(chuàng)作了大量雜文,近700篇,130多萬字。他的雜文是與敵人進行戰(zhàn)斗的“匕首”和“投槍”,是高度的思想性與完美的藝術性相結合的典范。魯迅一生文學創(chuàng)作近400萬字,翻譯500多萬字,古籍整理60多萬字。主要代表作有小說集《吶喊》、《彷徨》,雜文集《墳》、《且介亭雜文》,散文集《朝花夕拾》,散文詩集《野草》等。 二、背景簡介 小說寫于1920年8月5日,最初發(fā)表于1920年9月《新青年》月刊第八卷第一號。 作品以1917年張勛復辟為歷史背景。張勛,北洋軍閥,原為清朝軍官。辛亥革命后,他和屬下的官兵仍堅持留辮,繼續(xù)效忠清王朝,被稱為“辮子軍”。1917年6月,張勛率兵入京。7月1日,與康有為等人扶持溥儀復辟。這也就是小說中所說的“皇帝坐了龍庭”事件。事件發(fā)生時,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職的魯迅,于7月3日憤然辭職,以示抗議。這場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復辟鬧劇,在舉國上下的紛紛聲討之下,只延續(xù)了12天(7月1日至7月12日)就匆匆結束,并很快為人們所淡忘。但魯迅卻由此對當時的社會現(xiàn)實進行了深入地思考,小說《風波》正是他在這一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創(chuàng)作完成的,充分體現(xiàn)了他對辛亥革命不徹底性的清醒認識。 三、結構分析 全文可分四部分: 第一部分(從開頭——“就會長出辮子來么”),寫北京張勛復辟(1917.7.1.~12.)的政治風波,傳到江南農村中引起人民內部擦出火花式的風波,這是表現(xiàn)辮子風波的起因和開端。 第二部分(從“太陽收進了他最末的光線了”——“書上一條一條寫著。入娘的!”),寫辮子風波的發(fā)展和高潮。 第三部分(從“第二日清晨”——“我想,不坐了吧”),寫辮子風波的結局。 第四層從“現(xiàn)在的七斤”——“在土場上一瘸一拐的往來”),是尾聲,寫風波過后,一切依然如故。 四、人物性格分析 1
(一)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本網(wǎng)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,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(二)網(wǎng)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(yè)性學習目的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對內容、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,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。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y232.cn/yuwen57/4465.html 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聲明:
云南成考交流群
成考院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