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云南成人高考】專升本復習資料語文--精講班-水龍吟
水龍吟(登建康賞心亭) 五十 水龍吟(登建康賞心亭) 辛棄疾 一、詞人簡介 辛棄疾(1140—1207),南宋詞人,字幼安,號稼軒,濟南歷城(今屬江蘇)人。祖父辛贊,未及南渡,仕金歷宿亳沂海諸州。辛棄疾受學于亳州劉瞻,與黨懷英為同社生,號“辛黨”。二十一歲參加耿京抗金義軍,不久歸南宋,歷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東安撫使等職。任職期間,采取積極措施,招集流亡,訓練軍隊,獎勵耕戰,打擊貪污豪強,注意安定民生。一生堅決主張抗金。在《美芹十論》、《九議》等奏疏中,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,對夸大金兵力量、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,作了有力的駁斥;要求加強作戰準備,鼓勵士氣,以恢復中原。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,均未被采納,并遭到主和派的打擊,曾長期落職閑居江西上饒、鉛山一帶。晚年一度起用,不久病卒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,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,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;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。藝術風格多樣,而以豪放為主。熱情洋溢,慷慨悲壯,筆力雄厚,與蘇軾并稱為“蘇辛”?!镀脐囎?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》、《永遇樂?京口北固亭懷古》、《水龍吟?登建康賞心亭》、《菩薩蠻?書江西造口壁》等均有名。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負不能實現而產生的消極情緒。有《稼軒長短句》。今人輯有《辛稼軒詩文鈔存》。 二、背景簡介 《水龍吟·登建康賞心亭》)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秋。那年春天,辛棄疾由滁州知府調為江東安撫司參議官,得以再返建康(南京)。詞人時年35歲,南歸已逾十年,壯志依然未酬,胸中充滿郁憤之氣。這首詞是詞人早期作品中最負盛名的一篇,藝術上漸趨成熟,豪而不放,壯中見悲,沉郁頓挫。 三、詩詞分析 (一)分析詞的上片 1、上片中詞人分別描寫了哪些景物? ——江月、山景、落日、斷鴻、游子。 2、“一切景語皆情語”這些景物描寫又牽動了作者怎樣的心緒? “楚天千里清秋,水隨天去秋無際?!遍_篇寫景,但這景意境是宏大壯闊的。大家想象一下,遙看遼闊無邊的楚天之下,橫無際涯的秋色,浩浩湯湯的滾滾長江,水天一色。面對這闊大的境界,詞人那種磊落的胸懷讓我們一覽無余。 下面“遙岑遠目,獻愁供恨,玉簪螺髻”三句,是寫山。“遙岑”即遠山。舉目遠眺,那一層層、一疊疊的遠山,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,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,景色算上美景,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。 3、人心中有愁有恨,雖見壯美的遠山,但愁卻有增無減,仿佛是遠山在“獻愁供恨”。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。 那么詞人的愁恨為何,又何因而至? 詞中沒有正面交代,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,可以意會得到。北望是江淮前線,效力無由;再遠即中原舊疆,收復無日。南望則山河雖好,無奈僅存半壁;朝廷主和,志士不得其位,即思進取,卻力不得伸。以上種種,是恨之深、愁之大者。借言遠山之獻供,一寫內心的擔負,而總束在此片結句“登臨意”三字內。開頭兩句,是純粹寫景,至“獻愁供恨”三句,已進了一步,點出“愁”、“恨”兩字,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,由客觀而及主觀,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。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、升華。 4、“落日樓頭”六句意思說,夕陽快要西沉,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,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。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,悲憤 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桿,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? 這里“落日樓頭,斷鴻聲里,江南游子”三句,雖然仍是寫景,但無一語不是喻情。落日,本是日日皆見之景,辛棄疾用“落日”二字,比喻南宋國勢衰頹?!皵帏櫋保鞘旱墓卵悖扔髯约猴h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。 5、這里的游子又是指誰呢?這又表達詞人怎樣的情感呢? 游子指辛棄疾自己。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,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,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。可是南宋統冶集團根本無北伐收復失地之意,也不把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,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,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。
(一)由于考試政策等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,本網站所提供的考試信息僅供參考,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。 (二)網站文章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您對內容、版權等問題存在異議請與本站聯系,我們會及時進行處理解決。 本文地址:http://www.hy232.cn/yuwen57/4461.html 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聲明:
云南成考交流群